据报道,当耶路撒冷的警报声划破凌晨,以色列空军的战机已越过边境,将炸弹投向伊朗腹地。这场代号“崛起狮子行动”的军事打击,不仅炸响了中东局势的火药桶,更将美国拖入了微妙的战略漩涡。2025年6月13日,以色列对伊朗核设施及军事目标发动大规模空袭,总理内塔尼亚胡在视频讲话中特意感谢特朗普“一贯支持”,而美国一边宣称“未协助袭击”,一边又以暗藏警告的表态,让这场冲突的走向充满悬念。关键时刻,中俄在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投下反对票,为紧张局势注入了理性的力量。
以色列的军事行动堪称“闪电突袭”。6月13日凌晨,以军战机对伊朗核设施、军事基地及高级将领目标发动打击,伊朗革命卫队总司令侯赛因·萨拉米少将在轰炸中身亡,国防参谋长巴盖里也被传遇袭。以总理府顾问德米特里·根德尔曼14日透露,以军正扩大行动规模,针对数十个关键地点实施打击,包括弹道导弹发射器与战略基础设施。内塔尼亚胡在讲话中强硬表示,“伊朗绝不能获得核武器”,并强调行动将持续多日。
美国的态度则显得耐人寻味。特朗普12日称以色列袭击“很有可能发生”,但“更倾向避免”,白宫随即声明“不会参与打击”。这种看似撇清关系的表态,实则暗藏双重逻辑:既向伊朗传递“美国未直接动手”的信号,又通过默许以色列行动释放威慑压力。正如美媒分析,美国试图通过“代理人施压”迫使伊朗在核问题上让步,为两天后阿曼核谈铺路。这种“幕后支持+台前免责”的策略,既符合美以传统同盟关系,又试图规避直接军事介入的风险。
展开剩余61%这场军事冲突的根源,始终围绕着伊朗核问题。美国执意要求伊朗“全面弃核”,不仅禁止研发核武器,更要求停止所有铀浓缩活动。特朗普政府的强硬立场,一方面源于以色列的持续施压——这个中东盟友视伊朗为“生死大敌”,当年推动美国退出伊核协议的幕后力量正是以色列;另一方面则因当前中东格局对美以有利,什叶派之弧受挫、阿萨德政权倒台,让美国认为“整合中东”的时机已到。
但伊朗的立场同样坚定。作为《不扩散核武器条约》缔约国,伊朗坚持享有和平利用核能的主权,其国内虽富藏油气资源,却将核能力视为博弈底牌。德黑兰方面强调,放弃核工业将影响医学与工业研究,更担忧重蹈卡扎菲、乌克兰的覆辙——这些彻底弃核的国家最终未能保障自身安全。因此伊朗可承诺“永不发展核武”,却拒绝放弃铀浓缩权利,这种“留后路”的策略,与美以“零容忍”的态度形成尖锐对立。
在以军空袭升级、美伊对峙加剧之际,国际社会的反应成为关键变量。6月12日,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表决伊朗核问题决议时,中国、俄罗斯与布基纳法索投下反对票,巴西、南非等11个发展中国家弃权。中国常驻代表李松大使指出,政治外交才是解决伊核问题的唯一途径,美国单方面退约是问题复杂化的根源,当前应摒弃制裁施压,推动各方以伊核协议为基础对话。这一反对票不仅是对美国强行推动决议的制衡,更凸显了国际社会对“武力解决”的警惕。中俄等国强调尊重伊朗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,反对将核问题军事化,这与美以的强硬路线形成对比。
以色列看似“精准打击”的军事行动,实则已将自己推向“不归路”。伊朗陆军总参谋部已表态将“继续开展行动应对打击”,革命卫队总司令殉难更可能引发猛烈报复。而美国“再不让步就亲自下场”的警告,既对伊朗施压,也暗含对以色列的约束——若冲突失控,美国可能被迫介入,中东局势将陷入更大混乱。
当前的中东正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。以色列的空袭打开了“潘多拉魔盒”,美伊核谈的前景因武力冲突蒙上阴影。但正如中俄反对票所传递的信号,政治外交始终是破局的关键。当战机在波斯湾上空轰鸣时,国际社会更应警惕冲突升级的风险,推动各方回到谈判桌前——毕竟在核问题与地缘博弈的交织下,任何军事冒险都可能引发难以预料的连锁反应,而和平对话才是避免以色列“走上不归路”的唯一出路。
发布于:江苏省炒股杠杆平台排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