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今时节暑气蒸腾,湿气弥漫。中医视暑湿为“外邪”,此时易困阻脾阳。
对女性而言,脾为气血生化之源,又主统血与运化水湿。脾阳若为暑湿所困,气血化生不足,轻则面色萎黄、疲惫乏力,重则经血量少、周期紊乱;而水湿不运,则易下注为带下增多、质地粘腻,甚至引发私处不适。正如《黄帝内经》所言:“湿盛则濡泻”,夏季女性带下问题增多,正是湿邪作祟的明证。
夏季重在“避暑祛湿,固护脾阳”
饮食温和 顾护中焦
温食养阳: 晨起可饮一杯温热的生姜红糖水,振奋脾阳,驱散夜间积滞的寒气。避免贪食冰镇瓜果、冷饮,尤其经期前后。
健脾祛湿: 薏苡仁、赤小豆、白扁豆、山药、莲子、芡实皆为佳品。家常可选冬瓜薏米老鸭汤、山药莲子粥、红豆薏米粥。
清解暑热: 绿豆汤、酸梅汤(常温或微温饮用)、西瓜翠衣(西瓜皮白色部分)煮水,能清暑热而不伤脾胃。
起居有常 防湿避寒
防“阴暑”:避免长时间直吹空调、风扇,尤其腰腹、肩背、后颈(大椎穴)要保暖。空调房内备披肩或薄外套,睡眠时盖好腹部。室内湿度大时,适时使用除湿设备。
动以微汗:选择清晨或傍晚进行散步、八段锦、太极拳等和缓运动,助气血流通,微微汗出以排湿,切忌大汗淋漓反伤气阴。
保证睡眠:子时(23点-1点)为阴阳交替之时,务必在11点前入睡,有助于养阴潜阳,修复身体。
情志安宁 静心养神
暑热易扰心神,导致烦躁不安。
可常按揉内关穴(腕横纹上2寸,两筋之间)、膻中穴(两乳头连线中点),有助宽胸理气,宁心安神。
午后小憩片刻,或静坐冥想,闭目养神,都是养心的好方法。
带下调理食疗小方
若见带下量多、色白质稀,属脾虚湿盛者,可用山药30g、炒薏米30g、芡实15g,加适量大米煮粥常食。
若带下色黄质稠,属湿热下注者,可用赤小豆30g、绿豆30g、生薏米30g(即三豆饮)煎煮饮用。
专家推荐
责任编辑:王怡萱(EN097)
炒股杠杆平台排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