据人民日报报道,近日,随着伊朗宣布启动针对以色列的“真实承诺-3”军事行动进入第十阶段,中俄两国同步展开了紧急撤侨行动。与此同时,俄罗斯向德黑兰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:尽管双方保持战略伙伴关系,但这并不意味着俄罗斯会形成军事同盟,介入直接冲突。
当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将导弹锁定以色列空军基地的燃料库时,这场已经持续了四天的冲突,已导致双方近千人伤亡。以色列“狮子崛起”行动中摧毁伊朗核设施的硝烟尚未散去,德黑兰街头却涌现出数百万人的复仇集会,同时也有零星的庆祝人群,形成一种诡异的对比。更耐人寻味的是,俄罗斯不仅协助其公民经阿塞拜疆陆路撤离,同时国家杜马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朱拉列夫公开表示:“俄乌冲突已经消耗了我们的资源。”这句话被外界普遍解读为俄罗斯对伊朗军事请求的委婉拒绝——尽管莫斯科在谴责以色列行动上的措辞异常强烈。
被炸毁的房屋(资料图)
克里姆林宫当前的外交策略显得尤为谨慎与精细。普京在13日至14日间,密集地与美国、以色列和伊朗领导人进行通话,表面上展现出调停者的姿态,实际上暴露了其深陷战略困境的无奈。黑海舰队因乌克兰无人机袭击损失了34%的战略轰炸机,令俄军连本土防御能力都面临严峻挑战;而驻叙利亚的赫梅米姆空军基地,随着阿萨德政权地位动摇,也逐渐失去了重要的后勤保障。正如俄外交部声明中那句表面矛盾的话语——既要求以色列停止对伊朗核设施的袭击,又强调“支持伊朗履行《不扩散核武器条约》”——莫斯科试图以外交辞令掩盖其在军事上的缺席和尴尬。
展开剩余70%伊朗显然对盟友的支持抱有过高期待。革命卫队曾公开展示所谓“以色列秘密目标清单”,其中涵盖政府高官住所、军用飞机制造工厂,甚至详细到了战斗机的燃料供应链,这种精密的情报能力很可能得益于俄伊之间的合作。然而,当德黑兰真正需要实质性的军事援助时,所获得的却仅是俄方撤侨时边境检查站的照片,以及普京与特朗普通话中那句“防止局势升级”的客套言辞。
相比之下,俄罗斯的左右为难,中国在此次冲突中的应对则显得更为务实和高效。中国外交部全天候运转的领事保护热线(86-10-12308)背后,依托的是一整套成熟的危机应对机制:从敦促交战双方保障中国公民安全,到迅速组织陆路与空中的撤离通道,再到提前与周边国家协调中转和安置方案。这种“不选边站、优先保护国民”的策略,延续了2011年利比亚撤侨的成功经验,同时也体现了对局势的前瞻性判断——当伊朗民众涌上街头高呼报复口号时,中国使馆已经开始细致核查在伊人员的具体位置和安全状态。
轰炸居民楼(资料图)
值得注意的是,中国方面在外交声明中隐晦点名了某些“具有特殊影响力的国家”。6月14日外交部的声明中提到“有关各方应负起责任”,被多方分析为对美国的间接施压。这种含蓄而精准的外交措辞,与俄罗斯直截了当谴责西方“破坏核不扩散”的强硬态度形成鲜明对比,但同样未能阻止局势恶化:以色列的空袭依然持续,而伊朗发射的导弹已穿越约旦领空,令地区紧张局势进一步升级。
伊朗高调宣称要“关闭以色列战争机器”的豪言壮语,在406人死亡的惨烈数字面前显得苍白无力。更为残酷的是,革命卫队精心策划的导弹袭击,仅成功击中了以色列备用机场的停机坪,这种严重的不对等打击暴露了德黑兰的实际困境。它既无法复制以色列“斩首”高级军官的精准打击(以色列军队13日行动中清除伊朗武装部队参谋总长),又因国内政治分裂而难以统一战线——部分伊朗市民走上街头庆祝对手遭袭,反映出宗教政权与世俗社会之间深刻且难解的裂痕。
俄罗斯拒绝出兵或许加速了局势的明朗化。朱拉列夫直言“两线作战是不可能的”,不仅明确了克里姆林宫的底线,也戳破了伊朗“长期战争准备”背后的泡沫。虽然德黑兰储备的导弹可以支撑数轮报复,但在失去外部军事支持后,其所谓“瞄准以色列基础设施”的威慑力,正逐渐沦为象征性的抵抗行为。
这场冲突最讽刺的地方在于,各方都在扮演着“不得不战”的角色。以色列打击核设施是为了防止“核灾难”的发生,伊朗的报复则是为了维护“民族尊严”,俄罗斯的调停则被视为彰显“大国责任”——然而所有的台词和姿态,都掩盖不了一个核心事实:没有任何国家愿意为盟友的利益冒着国运倾覆的风险。
普京(资料图)
发布于:天津市炒股杠杆平台排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