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9年,随着长沙的解放,街头弥漫着欢庆的气氛,然而,在这片欢乐的海洋中,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农却显得格外与众不同。他的目光焦急,手中紧握着一份报纸,心情复杂,既激动又忐忑,急匆匆地走进了长沙军管会。老农指着报纸上许光达将军的照片,声音颤抖地说:“这人,好像是我儿子!”那么,究竟许光达和这位老农之间,是否真有父子关系呢?背后又隐藏着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?
1949年9月的一个清晨,许子贵,一位年过七旬的老农,刚在湖南长沙县东乡萝卜冲的田地里干完农活,正慢慢走回家。突然,村里教私塾的李先生急匆匆地走来,手里举着一张报纸,面色带着些许急切,“许老伯!您快看这个报纸!”李先生走近后,激动地指着报纸中的一张照片说:“许老伯,这个……是不是您的‘五伢子’?”
展开剩余87%许子贵愣了一下,接过报纸,定睛一看,眼前的照片让他整个人僵住了。他的眼神变得柔和,眼中渐渐浮现出泪光。照片上是一位穿着军装、正在讲演的高级军官,背景是宏伟的城楼。尽管已经二十多年过去了,许子贵依然能从那眼神和神韵中辨认出熟悉的身影。
“这……这真是我的五伢子!”许子贵的声音变得沙哑,激动得几乎无法握住那张报纸。李先生继续补充道:“许老伯,报纸上写的是兰州解放的消息,照片中的这位将军姓许,好像和您说过的五伢子名字一样!”
这一刻,许子贵的心仿佛被一股温暖的力量击中了,但随即,他的心情又变得复杂起来:该怎么才能找到自己的儿子呢?
李先生看出了他的困惑,便提议道:“许老伯,听说解放军已经解放了长沙,您不如进城问问,或许能找到一些线索。”
于是,第二天一大早,许子贵怀揣着希望与忐忑,带着那份报纸出发了。
一路上,他的心情像翻滚的浪潮,时而激动,时而焦虑,手紧紧攥着报纸,生怕汗水弄湿或弄丢了它。当他终于到达长沙时,街头的红旗飘扬,解放军文工团在高声演唱,但这座陌生的城市让年迈的乡下老人感到无所适从。他在人流中站了一会儿,最终找到了一名解放军战士,向他询问了路。
经过一番打听,他终于找到了长沙军管会的大门。站在门前,许子贵紧紧攥着报纸,心情复杂,犹豫着迈不出那关键的一步。守卫哨兵注意到这个满脸焦虑的老人,走了过来,温和地问道:“老大爷,您找谁吗?有什么需要帮助的?”
这一句话仿佛让许子贵找到了些许安慰,他从怀里小心地取出那份已经皱巴巴的报纸,指着照片,声音微微颤抖:“同志……这是我的儿子,我从乡下来的,村里人都说他死了,但我一直不信!这报纸上……是不是写错了啊?”
哨兵愣了一下,看了看报纸上的照片,那确实是一位高级将领的画面。
“老大爷,您稍等一下,我去问一下。”哨兵带着许子贵到门口的椅子上坐下,自己转身进入了办公室。
半个小时后,一位身着军装的中年男子快步走了出来,他是长沙军管会的主任,萧劲光。萧劲光在听到报告时,心中不禁惊讶——一个从农村来的老人,居然声称这位兰州解放战役中的高级将领许光达是他的儿子?
萧劲光感到既惊讶又觉得事关重大,立即放下手头的工作,亲自出面了解情况。他走到许子贵面前,伸出手,温和地说道:“老大爷,我是萧劲光,请不要紧张,慢慢告诉我,您是怎么认出照片中的人是您儿子的?”
许子贵眼睛湿润,声音哽咽,低声说道:“这……这就是我的儿子啊!他小名叫‘五伢子’,大名许德华,二十多年前他离家去闯荡,说是要去外面闯一闯。我后来听村里人说他在外面出事了,但我一直不信,照片上的他,和我记忆中的他一模一样!我怎么可能认错自己的儿子呢?”
萧劲光听完后,立即指示工作人员:“马上通过电报向中央军委查询,核实许光达同志的情况。”
同时,他安排人让许子贵在军管会休息,餐厅也为他准备了热腾腾的饭菜。
许子贵看着那张报纸,小心翼翼地将其放在桌上,像捧着宝贝一样,眼中满是复杂的情感。与此同时,电报机开始快速运转,中央军委的答复很快便传回了长沙军管会。电报上的文字简短却有力:“许光达,1908年生,湖南长沙县东乡萝卜冲人,原名许德华……”这一切迅速印证了萧劲光的猜测。照片中的将军,确实就是这位老人苦寻二十多年的儿子——许光达。
萧劲光长舒了一口气,但同时心中也充满了疑问:这个在兰州解放战役中指挥得当的将军,背后竟然有如此普通却又隐秘的家世?为什么他要改名?
要解开这一切谜团,还得从许光达的成长经历谈起。
许光达,原名许德华,1908年出生在湖南长沙县东乡萝卜冲的一个贫寒农家。从六岁起,许光达便接受了村里的私塾教育,后来,他进入了长沙师范学校。1923年,“六一惨案”爆发,许光达和同学们走上街头抗议,结果遭到军阀镇压。此事之后,许光达加入了进步组织,并在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,成为炮兵科学员。毕业后,他参加了北伐战争,后来又在南昌起义和三河坝战斗中屡建战功。为了革命,许光达逐渐放弃了原名“许德华”,取了新的名字“许光达”。
自从踏上革命征程后,许光达便再也没有回过家乡,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岁月让他几乎没有时间联系家人。而他的父亲许子贵,却一直默默等待着,等待着儿子的消息。尽管村里人都说“五伢子”已经牺牲,但许子贵依然坚信,只要没有看到尸体,儿子就一定还活着。
直到1949年,随着兰州解放的报纸,许子贵终于找到了自己失散多年的儿子。
然而,这份迟来的亲情并没有因为岁月的漫长而消逝,反而变得更加珍贵。
发布于:天津市炒股杠杆平台排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